聚福影评网
当前位置: 聚福影评网 > 影视评论 >

影视评论如何做到既淬炼专业品格,又和弹幕等碎片化表达互动?20

时间:2023-08-30 21:27:54 编辑:影评君

随着网络媒体、自媒体的兴起,影视评论也逐渐呈现多元面貌。影视评论如何做到既淬炼专业品格,又和弹幕等碎片化表达互动?在于11月21日、22日举行的“2022·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”学术论坛上,多位学界专家就上述话题展开探讨。

2022·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开幕式合影。

学术影评与新媒体影评的双轨并行

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胡智锋注意到,目前包括影视评论在内的整个文艺评论已呈现多元化格局:首先是平台的多样化,传统的纸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平台不断向互联网延伸;第二是影视批评群体的多样化;第三是批评话语的多样化,除了严谨、理性、规范的批评话语,也有像弹幕、短评一类的碎片化、个性化的表达话语。

为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、研究员张卫提出,应促进学术影评与新媒体影评的双轨并行:“影评队伍的体系建构,不能没有高专业水准和理论深度的学术影评,又极度需要被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、具有广泛传播力和抵达率的新媒体影评。通过两种影评的对比和差异,我们要建立影评共同体,让两个影评圈融合起来,让多样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并驾齐驱。”他建议加强两类影评人的相互交流,取长补短,在共同出席的会上参加讨论,了解对方的关注点、切入点、立场、方法、专业背景和表述方式。学术影评人应推出更多的微评、短评、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,促进不同风格、不同学派的评论融合交流。

强化影视评论的理论力量

影评传播形式的多样化,离不开理论的支撑。“目前我们的电影评论表面上很热闹,但如果认真探究,问题还是不少。其中最突出的是影评的肤浅化。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原所长章柏青表示,目前许多电影评论缺乏理论的力量和支撑,而电影评论的理论厚度是其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。他呼吁提升电影评论在电影学中的地位和关注度,评论者应提升自己的历史观,将电影作品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。“我们评论一部作品时,要注意电影史形成的经线与同时代电影形成的纬线,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点才是我们判断这部电影成败优劣的坐标。我们只有找准这个座标才能判断正确。”

中国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、秘书长、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则认为,相较于影视创作实践的快速发展,影视理论的建构和学理探索相对滞后。面对中国影视行业创作出现的新特点、新问题、新现象,这些理论有些力不从心。他呼吁构建中国化、时代化影视理论,立足当下复杂、生动、丰富的影视实践,在体察、扫描、透视、把脉、诊治中进行理论建构。影视评论者还应有“问题意识”,发现问题、研究问题、回答问题,而非说些“空言、虚蹈、不接地气”的评论,以真正发挥评论的桥梁作用,更好地衔接理论与创作。

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也表示,应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影评价体系、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,推进中国电影批评理论话语的知识体系建设。按照政治性、艺术性、市场接受度和社会评价等几个维度来建设科学的电影评价机制,避免个人化、情绪化的舆论狂欢,创造风清气朗的批评舆论场。

从具体的作品分析层面而言,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丁亚平认为,要区分并平衡影视评论中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:“‘好坏之别’和‘喜欢与否’有着本质不同。我们都不能否认,一个艺术作品是有好坏之别的,这里的好坏并不基于主观的立场判断,而是一种客观的审美认识。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好坏之别,那么艺术欣赏便不具有意义。”他认为影视评论中个人主观的喜欢与否不能代表影视作品艺术、审美层面的价值高低,这是坚持影视评论客观立场、严肃观点的应有之义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也表示,影视评论是艺术评论的一部分,既需要一般理论规律的支撑,也少不了对具体作品的学理性思辨和针对性批评,从而获得鲜活的、独一无二的影视评论。

据悉,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已成功举办过三届,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承办。本届评论周定位于以学术性为主,遵从“小、精、准”的思路,并邀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、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协办。评论周除开幕式和开幕论坛外,还于11月22日、25日分别举办“艺术与科技共振: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·美术及其未来发展”论坛及“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:理论·实践·传播”论坛。评论周将邀请学界、业界重要专家、艺术家,以及宣发机构、播出机构、媒介机构代表等针对上述议题进行全面的研讨。因防疫要求,本届评论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。

作者: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

图片: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公众号

编辑:江胜信